存量变增量 建强主阵地
中共沈阳市皇姑区委党校
(沈阳市皇姑区行政学校)
沈阳市皇姑区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校工作的重要论述,严格履行“办、管、建”主体责任,将党校工作纳入区委整体工作部署,不断提升基本培训质效。2024年,区委盘活利用闲置资产,实施区委党校迁建工程,推动党校功能优化升级,扎实开展基本培训。
一、着眼需求、立足实际——用好用活闲置资产
皇姑区委认真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有关要求,结合实际,明确通过盘活现有闲置资产、用好现有闲置资源的方式,解决原区委党校办学条件难以满足基本培训所需的实际困难。经深入考察、反复匹配和综合研判,选定一处归皇姑区政府所有、已完成主体框架建设的6层办公楼宇作为党校迁建新址。该建筑基础适宜、交通环境便利、周边生态较好,一直处于闲置状态。经区委、区政府研究,2024年6月正式启动区委党校迁建工程,并于9月底完成建设。
二、精准定位、集约改造——“花小钱、办大事”
聚焦党校主责主业,坚持“低成本、轻装修、微投入”原则,科学统筹设定功能布局。一是强化办学功能。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现有建筑物内部构造设计改造,注重对现有设施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杜绝大改大建。利用建筑原有办公区,建设党性教育实训室、分组研讨室、教师集体备课室;利用走廊打造开放式学员休息区、党史文化微展厅;利用楼内闲置空场打造文体活动区域。坚持“一室多用、一区多能”,最大限度压缩办公区、扩大教学区,科学设置教学区、生活区、住宿区等功能分区,增设多媒体教室、讨论室等功能教室及学员宿舍、食堂。二是把钱用在刀刃上。改造过程中,区委区政府先后组织5轮讨论、10余次方案修订,确定最终预算和施工方案。建筑材料优选低碳环保、经久耐用的国产优质材料,将原600万元装修预算压缩到390万元,资金节约率达35%;打破传统施工工序限制,组织瓦、木、电等10余工种交叉作业,实现“空间占满、时间用足”,将原本4个月的工期缩短至75天,较常规施工周期压缩50%以上。三是多方整合资源。盘点老党校原有物资,坚持“能搬尽搬、能用尽用”,不再产生额外投入。积极争取区直部门支持,区总工会在党校建立职工之家,配套健身器材、书籍柜、开放区域休息设施等;区图书馆在校内设置流动图书角,校区藏书3000余册。市委党校将其闲置的LED屏、报告厅条形桌椅等办公和教学设备无偿划转,助力新党校建设。
三、破题赋能、实现跃升——党校焕发“新”活力
通过盘活改造,区委党校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得到有力保障。新校区启用以来,已累计举办12个培训班次,培训学员2000余人次,以硬环境改善赋能软实力提升的办学新格局正在形成。一是办学功能更全。迁建后的区委党校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是原来的3.25倍;教学容量上,由原有2个教室增至9个,可同时容纳500人培训;培训保障上,新增宿舍35间、食堂1个,实现了70人封闭培训、100人同时就餐,能够有效满足集中学习、分组研讨、封闭住宿等基本培训需求。二是办学质量更高。在市委党校的指导和帮助下,区委党校加挂“沈阳市委党校皇姑分校”,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设立进修班、中青班、专题研讨班等10个基本培训班次,课程体系涵盖党的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和履职能力,办学的规范性、系统性、针对性得到明显提升。培训形式上,随着党校空间的优化升级,可综合运用案例式教学、无领导小组讨论、情景模拟、项目路演等10余种互动、学习模式,推动教学内容与形式双重创新、理论讲授与实战训练有效融合。三是办学效果更好。依托改造后硬件基础,区委党校在教学区、休息区、学员宿舍等空间,有机融入红色文化元素,充分彰显党校政治属性,让学员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党性教育。二楼中心区域的开放共享空间,为学员交流、共创、头脑风暴提供了互动场所;图书室、健身设施以及40%的绿化覆盖率,更好满足了学员课时外学习、锻炼需求;优质高效的后勤服务管理,为学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主办单位:中共沈阳市委党校 版权所有:中共沈阳市委党校
地址:崇山西路4号 邮政编码:110036 辽 ICP备15002558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